在《以一不能蓋全》一書第六章中提到「五大有果效的牧會指導原則」,對此主題頗有感觸,且從筆者服事的一點經歷來談談這五點原則。

第一點 有異象的指導原則

所謂異象常常被講成非常抽象而不易了解,愈解釋含義往往讓人愈模糊,筆者認為,異象簡單說就是知道甚麼是最重要的事,努力不懈去做,直到完成。教會因為是基督的身體,因此教會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完成教會元首基督認為最重要的事。基督在地上時說明祂的異象與使命,「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這也就是主耶穌要教會繼續去完成的「大使命」。每間教會存在的目的與使命都當是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難處在於教會缺乏指導原則,沒有落實大使命的具體方法或步驟。指導原則和異象必須緊緊相連,異象少了做法空為口號,而做法沒有異象則是白做工。

引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管理的實踐》一書中的例子來說,文中提到三個正在敲打石頭的石匠,有人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賣力打石?首位石匠答:「為了養家糊口。」第二人說:「我是全國最棒的石匠技藝工人,有人請我來敲打石頭,讓這些石材可以用來建房子。」最後一人則很驕傲的說:「我正在參與蓋一座偉大的教堂而作的小小貢獻。」

故事中,第三位石匠明確說出「蓋教堂」的大願景,也就是一個尚未看見的「異象」。我們都需要有這種眼光。教會的每項事工都需要與大使命連結,就是福音使命與門訓使命,這是最重要的指導原則。

第二點 人力資源的運用

這一點是教會最沒有概念的一個原則,原因出在大部分教會人數都少於一百人甚至五十人,因此教會的全職人員往往就是一對傳道夫婦,由兩人包辦教會所有的事工,談不上人力資源的運用。於是乎,多少人做多少事,愈做愈小成為常態。

記得某牧者曾分享過,教會創立之初,牧師想再多請一位全職傳道人,執事會反對,認為一對夫妻就夠了,教會哪有那麼多事工需要多請人!最後牧師用自己的一部分薪水去另外請一位傳道,教會不用額外支出費用。日後教友人數漸多,事工也增加,執事會才同意另外聘請的傳道人由教會支付。到底教會會友要達多少人才能再多聘請一位傳道人,此可謂大哉問!每間教會因治理理念的不同,各有一把尺。基於實際考量,通常教會要等到奉獻有夠多的剩餘款可使用,才考慮多請全職同工。有些教會則透過申請神學生來實習,這樣比較省錢,而且可以多一個人手。教會若設有人力資源部門的話,則可以有更精細而長遠的規劃安排,避免人力過剩或是人力不足。

第三點 開放門戶

教會的成長需要新血輪的挹注,然則並非易事。曾有人提問服事者的門檻是否是否太高,以致很難有新同工加入服事。其實教會對世代傳承的態度,往往會影響新人的委身與否。一般教會常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事工都有一個負責人,而且一待好幾年,沒得更換。不創新,也不培養新人,久而久之就面臨老化和僵化。新酒要有新皮袋,若一直是舊皮袋的思維,就不要羨慕別人有新酒。一昧因循守舊,當新酒進來會將舊皮袋給撐破,最終兩敗俱傷。開放門戶是有風險,故步自封則有危機。教會必須有計劃且有步驟地將門慢慢打開,讓更多人加入事奉團隊。記得保羅初次旅行佈道時,馬可弟兄中途脫隊,導致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決定不帶他前往(徒15:39),正是因為門檻的緣故。但是幾年後馬可弟兄生命成長也成熟了,保羅又接納他加入團隊(提後4:11)。以開放的心態,為新觀念保留空間,也為教會發展帶來新氣象。

第四點 融合

書上翻譯融合,筆者以譯為「結合」或「合併」是否更恰當一點。此處談到教會對剛信主及未信主的人所抱持的態度,當採取接納並融合呢?還是切割分離?

有些教會很難接納未信主的人,甚至以「外邦人」指稱,畢竟那是過去猶太人對非猶太人帶有鄙視的負面用語。我個人喜歡幸福小組佈道策略中,將未信者稱為BEST(福音朋友),正如路加福音書作者一開始尊稱提阿非羅為「大人」(對德高或地位尊大者的稱呼)。相傳提阿非羅是羅馬政府派來的地方官員,基於平等和尊重,其實現今我們亦可視未信者為「BEST大人」。耶穌在當時被稱為罪人和稅吏的朋友,主耶穌不求父叫我們離開世界,而是求父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很多教會為社區朋友規劃不同年齡的活動,如兒童足球隊、合唱團;長輩運動抗衰老班、歌唱班……,增加新朋友的參與感與歸屬感,從願意親近及隸屬一個軟性活動群體開始逐步建立關係。能夠多為社區朋友著想,花心思安排課程或活動設計,無形中也是引領進門的正向吸引力。

第五點 財務

教會財務必須獲得良好的規劃與控管,才不至於顯得事工不分輕重、雜亂無章,共治上才能實收事倍功半之效。舊時曾聽聞牧者因為財務專業認知不足,甚或更糟的是不信任同工,而自己負責收奉獻,又負責管財務。如此一來非但造成公私不分的錯覺,也可能壓縮了牧者參與其他更重要服事的時間。初代教會也發生過管理飯食的困擾,但使徒團隊並不是自己跳下來包攬,而是從信徒中選出管理恩賜和屬靈生命兼具的同工來分擔任事,從而讓使徒們可以繼續專心祈禱傳道,其結果是神的道興旺起來,信主的門徒加增的甚多(徒6:7)。可見合適的專業分工確實非常重要。

盼望教會牧長能透過這五個角度與執事會或同工成員分別溝通,再安排時間團體討論,從每一點所延伸出來的可能問題,教會同工一起集思廣益,提出具體而有效的對策,加以付諸實踐,定期聚集檢討,再作修正,經過多次調整後必然產生極美好的結果。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