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談到社區福音推廣上的困難,牧者同工讀後可能心有戚戚焉,但願不會因此造成對社區福音的無力感或是無法走進社區的合理化,相反的,我們必須禱告主,找出突破點,進行新的嘗試,挖掘不同的切入點和可能性,千萬不要坐以待斃。

如何突破遭遇到的困境和隔閡,有賴牧者與同工需要特別花一些心思。以下分享一些目前所知、可以著手的方向和做法,提供作為參考:

(一)公部門與民間合作:

台灣因著人口快速老化、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等原因,政府積極推行社福政策,但就算有編列預算,仍苦於人力有限,因此期能結合民間及宗教團體的力量,共同照顧社區貧病長者與弱勢家庭,於是地方教會也能與各鄰里辦公室一樣,申請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在社會局與民政局的支持下,獲得一些補助經費及公部門資源的挹注,得以用較少的人力,增加教會與社區的互動。

亦有教會與安得烈慈善協會、1919救助協會等社福機構合作,透過食物銀行與教會據點發送愛心物資幫助弱勢家庭。此外,這幾年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以「攜手愛無限」家戶關懷活動,與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合作,取得弱勢家庭的分布戶數,並邀請地方教會協助認領支持,以禮券發放和追蹤關懷方式,讓教會成為發送愛心的集中站。這種結合政府、社會福利機構、企業與教會共同協力的運作,達到不錯的社區回應。

上述不論何種形式,皆仰賴教會動員關懷同工接力參與。幫助別人是行美善之事,前提是大家都能認知到:社區關懷據點不是目的,而是橋樑,否則容易淪為社區服務事工而不是社區福音事工。因為案家當前需要的是救助而非福音;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只給他們餅吃,畢竟吃了還會餓,喝了還會渴。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6:35)愛心援助行動是起頭,福音種子的萌芽生長更需要持之以恆陪伴與跟進。

(二)社區終身學習活動(以「致福益人學苑」為例):

過去不少教會也常常舉辦一些社區課程,如歌唱班、插花班等,想要吸引社區朋友走進來,但或許當時缺少配套及後援,美意無法延續,最後無疾而終。為幫助台灣教會能更有果效和專業的承辦福音化的終身學習活動,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1995年興辦了致福益人學苑,並設立致福益人學苑總校。經過這些年的經驗累積,使得致福益人學苑總校這個福音辦校平台更有能力的協助各個願意做社區宣教的教會一起交流與學習如何把學苑辦得好且辦得久;如何訓練福音班長、福音教師等,透過班級福音預工【註】的經營,引領社區慕道朋友不但走進教會,而且能夠快樂學習,終身學習,認識朋友,認識真神。

(三)服務社區:

過去,教會大都習於藉由舉辦節慶活動,邀請人們來參加聚會,不過也發現,像是有一些應邀參加聖誕節特會的新朋友們,當他們隔週再來時,聚會已經恢復成原本的主日崇拜樣式,或因落差感太大、興趣缺缺而默默消失。筆者教會在頭份、東引、萬華開設福音中心,都出現這種熱鬧一時而後歸於平靜的現象。再者,每次辦大型活動,人力、物力、財力所費不貲,見效果不彰,同工疲累不勝負荷,久而久之,也就更無意續辦了。

現在漸漸改變做法,鼓勵弟兄姐妹走出去,參與社區的活動,看看社區有什麼需要,主動出擊!如社區掃街、社區巡守、社區服務等,亦可將聚會場地借給社區成為投開票所或是社區健康中心舉辦健康促進活動,或讓社區大學至福音中心開課,外借舉辦社區幼稚園畢業典禮,提供場地讓社區貧弱學童孩子接受課後輔導、供餐的課後照顧班等,只要是社區的需要,教會義不容辭。

過去需要舉辦里民活動時,里長若遍尋不著場地,往往商借寺廟前廣場為優先,因為公家機關按規定不宜與宗教單位太多互動,是以想借教會相關場所多有困難。筆者教會在萬華開設福音中心時,決定改變這種模式,取名為「加蚋客棧」,不再沿用福音中心、禮拜堂等傳統的名稱。希望這是一個對慕道朋友友善的地方,從招牌、室內設計、人員教育各面向開始改造翻轉,讓社區的人自然且無障礙地走進來,接受客棧(教會)成為他們的好鄰舍。日後里辦公室常常邀請我們至村里活動中心或里辦公室辦活動,每次他們介紹時,多稱讚我們是社區的好朋友,肯定客棧(福音中心)的所作所為。「加蚋客棧」是一個社區營造共榮的多元空間,不像過去高高掛一個十字架,看似吸引人就近,實則讓社區非信徒繞道而行,不敢接近教會。這個經驗確實也帶給我們新的反思:吸引人的不是看得見的十字架招牌,而是從我們流露出的基督真實的愛與關懷。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5-36)教會是基督身體,教會是二十一世紀活出基督的團體,我們重新設定教會與社區的關係,讓教會成為祝福社區的管道,社區福音不再困難!

【註】福音預工:傳福音之前的一些預備事工(Pre-evangelical Events)。邀請非信徒來聽福音時,事先應當作好準備的工作,如:正確的知識、傳達信息時在言語及態度上的留意、在環境及氛圍方面作一些安排,以促進自然的分享、交流福音信息與信仰。
(台灣聖經網https://www.taiwanbible.com/web/word/index.jsp?Date=20210724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